街亭没守住,诸葛亮其实有心理准备,但他最生气的是马谡这怂蛋打了败仗后竟然弃军而逃,跑没了踪影,甚至战后也没来自首,直到被抓捕归案网络平台配资,才发现原来是丞相府长史向朗知情不举,这可让诸葛亮气坏了。此次战败相当于是一触即溃,本就暴露了蜀汉军纪稀松的弱点,向朗还敢顶风作案,包庇罪犯,此人也必须严惩。
于是,本来前途无量的向朗被革去一切官职,贬回成都老家面壁思过。而马谡该如何处置,这才让诸葛亮最为纠结。
诸葛亮只有一个杀马谡的理由,也有一百个饶过他的理由,但这一百个理由,都抵不过那个杀他的理由。
首先,诸葛亮和马谡有师徒之谊,甚至有父子之情。当年,诸葛亮在荆州时,也和刘关张那样,曾与马良结拜为兄弟,而当时才十七八岁的马谡,也常常跟在二人身边。后来马良在夷陵之战战死,马谡在诸葛亮心中便成了马良的影子,哪怕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咛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,但诸葛亮仍不以为然,常常与马谡腻在一起谈论军计,从白天谈到深夜都不自觉。诸葛亮征南中,马谡一路送出数十里,依依不舍,更见二人情意深重。马谡被捕后,自知罪责深重,也写了一封诚挚感人的书信:
展开剩余97% "明公视谡犹子,谡视明公犹父,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,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,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。"大禹是鲧的儿子,鲧治水不当,罪孽深重,帝尧杀之,却重用其子大禹,最后还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。马谡用此典故,就是希望诸葛亮看在往日的情谊上替他照顾子女,那么他就虽死无恨了。曾子有云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。”刘备和马谡都全心全意向诸葛亮托孤,一则诸葛亮是真正的君子;二则也说明他们的感情是真的好。
其次,蜀汉人才匮乏,不仅缺良将,也缺参谋。马谡便是没有统兵之才,也是很好的参谋人员,杀之可惜。当时规劝诸葛亮饶了马谡的人应不在少数,向朗就不说了,另外参军、安汉将军李邈与留府参军蒋琬也都给马谡求情。
李邈说:“秦赦孟明,用霸西戎;楚诛子玉,二世不竞。”
蒋琬说:“昔楚杀得臣,然后文公喜可知也。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,岂不惜乎!”
李邈和蒋琬都把马谡比喻成了春秋时的楚国名将成得臣,当时晋楚争霸,成得臣因骄敌而败于晋国之手,结果被楚成王赐死,晋文公听到这个消息后,大喜过望说:“莫馀毒也已!”所谓“人莫予毒”这个成语就是典出于此。
总之,胜败乃兵家常事,何必为此自毁人才。但诸葛亮对此另有看法,他挥泪说道:“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,用法明也。是以杨干乱法,魏绛戮其仆。四海分裂,兵交方始,若复废法,何用讨贼邪!”
诸葛亮是个法家,他深深明白法令严明是一个国家、一个军队的基石。正如诸葛亮兵书《便宜十六策》所言:“当断不断,必受其乱,故设斧钺之威以待,不从令者,诛之!”而我们上篇也说了,此次街亭之战,败就败在蜀汉军队军纪散乱、战斗素质太差,导致稍有挫败便兵将离散,产生崩溃效应(注1);所以,诸葛亮杀马谡,不是杀鸡给猴看,而是要杀猴给鸡看;虽然千军易求一将难得,但若千军拉稀,那么再牛的将也没辙。诸葛亮专注于培养将才的兵书作品《将苑》也说:“若赏罚不明,法令不信,金之不止,鼓之不进,虽有百万之师,无益于用。”还说:“有制之兵,无能之将,不可以败;无制之兵,有能之将,不可以胜。”
注1:见蜀汉街亭惨败的深层次原因:中层将佐人才匮乏,底层士卒纪律稀松所以,即便有再多的不舍,诸葛亮也必须杀马谡,这不是为了谢众,而是为了示众!正如诸葛亮所言:“吾心如秤,不能为人作轻重。”(见《诸葛亮集 杂言》)临阵脱逃的虽不止马谡一个,大家都跑了,但马谡是高层,是丞相的心腹,必须杀给大家看,以震慑军中:虽说法不责众,这次只杀马谡等几个带头的,但军法无情,要的是绝对的服从;以后打仗,千万不要再给我怂了!
所以,《三国志 马谡传》注引《襄阳记》记载,当马谡死时,“十万之众为之垂涕。”大家哭不是哭马谡可怜,而是哭自己这仗打的太窝囊,害的丞相连亲如子侄的马谡都要杀,我们对不起丞相啊!而从此以后,蜀汉军队无论顺风逆风,都再没有打过这样的窝囊仗,其正如西晋人袁准《袁子》所言:“法令明,赏罚信,士卒用命,赴险而不顾,此所以能斗也。”
顺便说一下,《三国志 马谡传》中说马谡“下狱物故”让很多人误会他不是被明正典刑而是病死在狱中,其实这是读史不多的缘故。因为《三国志》除了马谡本传,其他相关人员的传记中都明确记载了“斩马谡”;《马谡传》这么写只是“为传主讳”的记史传统罢了。毕竟,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手下,马谡也算是陈家的举主,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。
而诸葛亮对马谡也算是仁至义尽了,马谡死后,他亲临哭祭,并一生为马谡抚育遗孤,视如己出。人生就是如此,有太多的不如意,也有太多的不得已,所以刘备必须要杀干儿子,诸葛亮必须要杀亲弟子,霹雳手段下隐藏着的是无穷与无奈的悲伤。更悲伤的是,诸葛亮从兄长诸葛瑾那里过继的长子诸葛乔也在此次北伐中去世了,死亡原因不详,只留下诸葛亮事前写给诸葛瑾的一封信,解释诸葛乔为何也要参与此次北伐:
"乔本当还成都,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,思惟宜同荣辱。今使乔督五六百兵,与诸子弟传于谷中。"据说,诸葛乔与在东吴的哥哥诸葛恪俱有名于当世,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乔的才气不如其兄诸葛恪,但在品性修养方面则超过了诸葛恪。然而,这样一个本应前程似锦的优秀年轻人,竟然这么早就死了,实在令人悲痛。
另外,诸葛亮的好部下、好兄弟、好搭档蜀郡太守杨洪也死在这一年,杨洪是本土派中最支持蜀汉政权的益州大姓,而且“忠清款亮,忧公如家,事继母至孝”,诸葛亮对他非常敬重。
另据《后出师表》所言,这一年还去世了很多人,包括“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,突将无前。賨叟、青羌散骑、武骑一千馀人”,虽然很多人认为《后出师表》乃东吴张俨伪托的作品,证据就是史书记载赵云其实死在后一年的公元229年,但公元228年年底的第二次北伐确实没有赵云的身影,赵云此时即便没死,至少也缠绵病榻了。可以设想,诸葛亮当时应会常常去看望这位老伙伴,慰问之余,二人也会怀念起当年与关羽、张飞、黄忠、法正这些老伙伴在拿下成都后喝庆功酒时的畅快吧,可惜他们一个个都走了,最终只留下诸葛亮一个人,独自撑起这个烂摊子,鞠躬尽瘁,艰难前行。
总之,在这一年间,诸葛亮失去了太多太多,他经历了功败垂成的扼腕,也经历了老年丧子的哀伤,他频繁出席同僚丧礼,频繁经受各种打击,这让他似乎一下子衰老了很多,虽然他这年才48岁,但皱纹与白发却一日日滋长,看起来已是年过六十的模样。其文字,也从《出师表》的诚挚热烈,变成了《后出师表》的悲壮沉痛,《出师表》说“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《后出师表》却说: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意思说这北伐还是要进行下去,且要做长期抗战的打算,虽然困难很多,但他只知道弯着腰干,尽一切努力,无论成败,至死方休罢了!
这就是诸葛亮的人生态度,只要认准一件事,就永远打不垮,吓不倒,干到底!无论你是曹操、曹丕、曹睿、曹真,还是张郃司马懿郭淮,都只不过是必将被踩在脚底下的困难,因为汉、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!从这一点来说,刘备与诸葛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。刘备一生,折而不挠;诸葛亮一生,鞠躬尽瘁。所以刘备有髀肉之悲,诸葛亮则夙夜忧叹。当每一个烛灯下的夜晚,诸葛亮都会在伏案小憩时突然梦见先帝临终前对他的托付,于是泪流满面,襟袖尽湿,于是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,这就是一种使命的牵引,这种牵引让诸葛亮衰老的身体仿佛瞬间又充盈了无数的力量,支撑他坚持下去,奋斗下去,直到他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汉,一个全新的天下!
一个悲壮的逆行者,这也许才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形象吧;而那个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多智近妖、好似神仙老道般的传奇形象,则只是中国人的美好想象罢了。他们觉得圣人不应这么苦,应当谈笑间运筹帷幄才对。其实诸葛亮是真的苦,虽然他确实是天才,但他选择了最难走的路,并将一个貌似任何没有希望的国家扛在肩上,所以即便他最后走上了神坛,但那台阶上流淌着的,满是刺目惊心的血汗与泪水。
公元前645年,秦晋韩原之战爆发,这场战争爆发的起因比较复杂,当年秦穆公平定晋国内乱扶立晋惠公上位,后来晋国爆发饥荒秦国也全力运粮支援,不料等到秦国爆发饥荒,晋国非但不借粮,反而乘人之危想要攻打秦国。秦穆公出离了愤怒,于是率兵车四百,主动渡过黄河,深入到晋国的韩原之地(今山西河津市和万荣县间),与晋军决战。
这场战争也许不是春秋时最激烈的一场战役,也不是最精彩的一场战役,甚至规模也不是很大,可是绝对应该算是最有戏剧性的一场战役,其剧情跌宕起伏,峰回路转,相当有趣。
有趣之一:在开战之前,两方国君有一场十分精彩的对话,这场对话记载在《左传》上,试转述如下。
先是晋惠公派大臣韩简去约战,说:“寡人不佞,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,君若不还,无所逃命。”
古人自持贵族身份,说话含蓄,加之外交辞令,所以这话显得相当客气,但实际上就是说:“我军兵强马壮,众志成城,你小子若是识相,就赶快退师,否则将无处可逃!”
秦穆公心里暗笑,你小子有啥好狂的!于是怒气冲冲的让韩简转告晋惠公:“君之未入,寡人惧之,入而未定列,犹吾忧也。苟列定矣,敢不承命。”
意思说:“你要当国君,寡人让你当了,你要粮食,寡人也给你了,现在你要找死,寡人怎么敢拒绝你呢?”
韩简无言以对,退下去对左右说道:“道理在秦国人那边啊,我看这仗没法打了,只要能活着当上秦国的俘虏,就算幸运了!”
没啥好说的了,开打吧!
有趣之二:晋惠公的马。
战争的成败有有多因素,可是谁也没想到,晋惠公的一匹马,改变了整个战局。
按道理,主帅的马应该选择一匹久经沙场的本国老马,可是晋惠公竟然选择了一匹中看不中用的郑国小马,我想他应该也没打过什么仗,所以他以为自己喜欢的马就一定能打仗,没错,他这匹小马确实很漂亮,身材好,毛鬃也润泽,还很听话,是一匹非常可爱的观赏型“宠物马”,但这种进口平原马跟着晋惠公娇生惯养惯了,又不熟悉晋国山区地形,哪里能用来冲锋陷阵呢?!
其实没经过战阵也没关系,你就老老实实的躲在司令部指挥好了,可晋惠公求胜心切,竟然脱离了主力部队独自往前冲,结果驾车的“宠物马”受到了惊吓,没命乱跑,根本不听使唤,结果马腿深陷到了泥地里。这时候晋惠公慌神了,眼看着后面的秦军就要追上来了,在这危急时刻,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,原来是自己手下的将军庆郑,赶忙大声呼救:“快,快,快来救我!”
庆郑停下步子,欠揍的左右看了看,然后指着自己,做无辜状:“您在叫我?”
“放……嘿嘿,寡人当然是叫你了,爱卿,亲爱的,你快点来救我吧!快点让我上你的车!”
其实庆郑早就看晋惠公不顺眼了,所以根本不想救他,他装模作样的说:“哎呀,臣这辆破车,怎么好意思让尊贵的君上乘坐啊,这样吧,我去叫别人来救你。”说着在两秒钟之内消失在惠公的视线之内。
晋惠公呆了五秒钟才反应了过来,气得跳着脚大骂,但又无可奈何。
有趣之三:乐极生悲。
秦穆公远远看到没人救晋惠公,心中大喜,连忙率领手下前去助战,没想到战场局势瞬息变化,这时晋将韩简不知什么时候带着大部队迂回了过来,反而把穆公给包围了。韩原这个地方是韩简的封地,所以此战他跟他的手下尤其拼命,结果一战之下形势逆转,韩简的御者梁由靡一把勒住了秦穆公的左辕马,另一位勇士路石则舞动长殳击穿了秦穆公的盔甲,穆公防御力下降,很快就受伤了六处,危在旦夕,正在这个危急时刻,战场旁突然多了几百个勇士,他们齐声呐喊:“君上莫慌,我们来救你啦!”
穆公抬头一看,只见这些人一个个蓬头垢面,脚穿草鞋,步行如飞,手里的武器都是一些锄头啊镰刀什么的,分明是一群“野人”。我们前面就说过,所谓“野人”,不是什么人猿泰山,而是上古时代对居住在国城郊野之民的称呼,“野人”一般属于被征服民族,与居住在城邑里的“国人”不同,他们不需要也没资格服兵役上战场,平常只能种田畜牧,世世代代供养“国人”。
然而,就是这群从未经过战争训练的野人,竟然好生厉害,一个个如狼似虎,奋不顾身,杀的晋军溃不成军,不一会儿就冲开一条血路,穆公趁机冲出包围,率领秦军乘胜掩杀,晋兵大败。而另外一边,由于庆郑跑去叫韩简来救援晋惠公,耽搁了时间,晋惠公最终竟被秦军给俘虏了。
仗是打完了,不过问题来了,这战场上怎么会突然多出一群野人来的,有没搞错,他们不是应该去种田吗,到这来凑活个什么劲。
原来,在几年前,穆公在岐山打猎,车子半路坏掉,导致他最心爱的一匹良马离家出走了,我们知道,秦国以养马立国,秦穆公更是爱马如命,相马大师伯乐与九方皋都是他的座上贵宾。所以这良马丢了,这可真是要了他的老命了,于是赶紧派人去找,结果在山脚下发现了三百多个野人,正围在一起烧烤,原来穆公的爱马竟被他们杀了吃了。这下就连穆公的手下们都忍不了了,都冲上去要抓了他们法办,穆公却阻止了他们说:“慢着,这马再好它也是个畜生,为了畜生就杀人,岂是君子所为?”说着他走到那群野人旁边,笑嘻嘻地说:“怎么样,寡人的马好吃吗?”
“好,好吃……”野人们看着周围全副武装的士兵,吓得直发抖。
“胡说,有肉无酒怎么会好吃。而且寡人听说,吃马肉不同时喝点酒,会伤身体的。这样吧,寡人正好带了最好的酒,咱们一起喝酒吃肉,岂不快哉。”
就这样,秦穆公赦免了这些野人,还大方的请他们一起喝酒。这三百个野人十分感动,听说秦国跟晋国开战,便主动参军了。而当他们看到恩人有难,便争先赴死,以报穆公之德,结果恰好在危急时刻成了一股奇兵,从而改变了整个战局。《史记》和《吕氏春秋》上都记载了这件奇事。
由此也可以看出,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就早已开始改革军制,逐渐打破“国野分治”了,而等到商鞅一来,拥有良好基础的秦国便顺利完成改革,很快实现了全民皆兵。
有趣之五:秦国俘虏了晋惠公后,晋国的大夫们以为国耻,都不肯回国,而且披头散发,拔起帐篷,跟着秦军一起向西走。秦穆公派使者辞谢说:“你们几个别那么哭丧着脸嘛!你们国君喜欢吃我们秦国的粮食,寡人就带他去秦国吃个够,不会太为难他的。”
晋国的大夫听了三拜叩头说:“君上脚踩后土,头顶皇天,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誓言,下臣们就斗胆站在下风口,听候您仁慈的命令好了。”
韩原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两个老冤家之间的第一仗,此役之后,晋国兵员大损,甲兵丧亡几尽,所以晋国后来采取了“作爰田”,“作州兵”等政策,这才大大补充了晋国的兵源,让晋国重新恢复了元气。
这里必须解释一下什么是“作爰田”与“作州兵”。田有肥沃贫瘠之分,而所谓“作爰田”,就是通过赏赐大量公田,让农夫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,轮换田地进行耕作;而所谓“州”,是被征服民族所居之地,州人本来不服兵役,而“作州兵”就是要求他们与国人同服兵役,从而打破“国”、“州”之间的界限,赋予了州人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,与秦国三百勇士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但晋国的改革显然更制度化,更为彻底,也更为见效。后来晋文公重耳回国,四年就能把晋国军队扩张至三军,六年就能将军队扩充至六军,也算是摘了他哥晋惠公改革的桃子!
此前有人问我,这晋惠公100%是个刻薄寡恩的昏君,然而为什么他的谥号是“惠”?柔质慈民曰惠,这是个美谥。
我现在回答他,答案就是这次伟大改革。
而对于秦国而言,韩原之战则是它对中原列国的第一次货真价实的胜利,意义非常重大,这场战役说明,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不在中原列国之下,而天下之人,从此也对秦穆公这个新冒出来的后起之秀,刮目相看。
而另外一边,秦国上下听闻胜利,还俘虏了终极大反派晋惠公,都欢欣鼓舞,感觉大快人心。可是有一个人,却十分的煎熬。
这个人,就是穆公的夫人,穆姬。
穆姬对夷吾这个弟弟其实也没什么好感,曾多次写信责怪他无礼于贾君,不纳群公子(注1),她心里十分明白,自己的丈夫也对夷吾的无耻行径十分恼怒,肯定不会轻饶了他,听说还要拿他祭祀上天,这怎么行啊,夷吾毕竟是自己的弟弟,血浓于水,现如今身陷囹圄,命在旦夕,自己怎么能坐视不理呢!
注1:贾君是夷吾老爸献公的夫人,夷吾当上国君后对自己的小妈非常照顾,结果照顾到床上去了,真是相当无耻。想了半天,她最后决定豁出一切,去救弟弟,因为,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秦穆公任好了:
任好是永远做不了夷吾的,因为他心里有着“情”这个字,这是他最大的优点,也是他最大的缺点。
却说穆公带着夷吾凯旋归国,刚要入城,突然一群穿着丧服的内侍来到军中说奉夫人之命要见他,穆公心中不由一凉:糟了,不会是夫人出了什么事吧!
于是穆公赶忙问原因。
内侍说:“夫人要我跟主公你说:‘上天降下灾祸,使我两国国君不是用玉帛相见而是刀兵相加,现如今晋君战败被俘,实在让身为姐姐的我羞惭不已,为了不有辱君上,晋君白天入城,那么我白天死;晚上入城,我就晚上死。请君王决定。’”
穆公大惊,忙问:“这是怎么回事,夫人她到底怎么了,你快点从实说来!”
内侍欲言又止:“夫人,夫人她……”
“你倒是快点说啊,哎呀,急死我了!”
内侍只好回答道:“夫人一听说晋侯被抓了,就带着太子罃(音英),公子弘和公主璧,穿着麻衣丧服,并光着脚出宫,去到后园崇台之上,并在台下铺满柴草,口口声声说是要自焚谢罪。”
穆公吓得全身冷汗直冒,赶紧跟内侍说:“你赶快去叫夫人下来,寡人不会加害晋侯的,有事好商量嘛,千万不要把好事变丧事,那打再大的胜仗又有什么意义呢?”接着他命令手下把夷吾暂且关押在城外的灵台离宫,然后急急忙忙启程回宫去见穆姬。
得胜归来,本是一件天大的喜事,如今却弄得夫人寻死觅活,又是穿丧服,又是要自焚,穆公任好的心情顿时down到谷底,回到宫里,两人相见,一时竟然无语。
任好叹了一口气:“唉,夫人,你这又是何苦呢?”
穆姬双目垂泪,跪倒在地,“夫君,我对不起你。”过了好一会儿,等她情绪平复下来,穆公才微笑着说:“没关系的,寡人不但不怪你,还准备放夷吾回国。不仅如此,我还想准备让他把他的太子圉送到我们秦国来做人质,再把我们的女儿嫁给圉,再结秦晋之好,夫人以为如何?”
穆姬大喜:“好啊,如此亲上加亲,两国必将世代交好了!”
其实熟悉世事人情的朋友们,应该都能猜到,穆公内心其实压根没想过杀夷吾,如果要杀,立刻解决便是,又何必到处公告?就是囚禁晋惠公,也无非是为宣泄一下秦国君臣百姓的愤怒,对于秦国的国家利益并没有实质性的裨益。事实上,秦穆公这次出征,本也只是为了给夷吾一个教训罢了,杀了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只会加深两国的仇恨。而晋是大国,灭又灭不掉,成天跟它打仗,必将拖垮秦国。所以不如继续投资晋惠公,甚至把女儿嫁给他的太子,继续投资下一代。
而与此同时,周天子也派人来给晋君求情,穆公于是顺水推舟,宣布要与晋国讲和,于是在这一年的十月,双方约定在秦邑王城结盟议和,而晋国方面派出的代表就是惠公的第一谋臣,第一辩士,吕甥。
吕甥当然不是空手来的,他带了河西八城的地图和钱粮户口,想以此交换晋惠公回家。
这就是秦穆公的智慧了,如果他一开始就威胁晋国要割地才肯放人,那列国岂不是要将秦国看成绑匪?所以他一开始就宣布要报仇,要拿晋惠公祭天,然后等着对方拿地盘来求自己,反而显得自己大度,面子里子都有了,这才是人精啊!
于是,秦穆公仍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,准备好好为难一下这个吕甥。
于是穆公问道:“寡人抓了你们国君,你们晋国现在情况如何啊!”
吕甥答道:“我们晋国现在意见不合,小人(老百姓)因失掉国君为耻辱,他们不怕征赋税、修兵革之苦,全都整装待发,一心要立太子圉为君,还说,宁可侍奉戎狄,也要报此大仇;可是君子们(贵族)并不这么想,他们爱戴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,因此不怕征赋税、修兵革之苦,全都整装待发,等待秦国释放国君的命令。他们还说,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。如果不能报答,那就只能战死。”
穆公又问:“那你们国家的这些小人和君子认为寡人会如何对夷吾呢?”
吕甥答道:“小人们都很忧愁,认为他难逃一死;君子们却很放心,认为他一定会回来。小人说:‘我们得罪了秦国,秦国岂能放过寡君?’君子说:‘我们已经认罪了,秦国一定放寡君回来。经此一役,秦国已经可以称霸诸侯了。如果秦国废掉寡君,只会把以前的恩德变成怨恨,这对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?’所以啊,君上您既已扬威立德,又何必要伤敝国君子之心,而激小人之怨呢!”
吕甥这一番君子小人的论辩,不卑不亢,婉转有节,左右分析,得情入理,是春秋时期谈判的经典之作,后来柳下惠等辩士纷纷引用,得到了很好的效果,吕甥果然不愧为晋国第一辩士。
穆公见吕甥如此厉害,端的是伶牙俐齿,看来晋国有人才啊,于是洒然一笑:“嗬嗬,没错,你说的正是寡人所想。”
谈判既已达成共识,友好收场,穆公于是改变了对惠公的待遇,让他住到了五星级宾馆里,并送给他牛羊猪各七头,以诸侯之礼相待。晋惠公难得的露出了惭愧的神色。
十一月二十九日,晋惠公在秦国待了两个月,把自己吃的肥嘟嘟后,终于欢欢喜喜地回到了晋国,然后满脸笑容的杀掉了在韩原之战给他捣蛋的庆郑。
十二月,晋国正式向秦国割让了许诺的河西之地,秦国势力首次抵达黄河沿岸。从此,黄河之险秦、晋共有之,而这,也是秦国春秋时代唯一一次向中原腹地的推进,至少,在两百多年后魏国名将吴起扑进河西之前,秦国的小日子还是过得很美的。
据《史记》上记载,当年秦穆公父亲秦德公将秦都从汧渭之间迁到雍城(今陕西凤翔),就曾花费三百头牛,三百头猪,三百只羊,请了专家来考察这一带的风水,风水大师给出的意见是:“卜居雍,后子孙饮马于河。”
这卦卜的真灵,只过了仅仅32年,秦穆公就达成他父辈们的心愿,实现了这个美好的预言。
紧接着没过多久,晋国又发生了灾荒,大度的秦穆公于是发动了第二次“泛舟之役”支援晋国,他说:“我怨恨他们的国君,而怜悯他们的百姓,因为我相信晋国还是有希望的!我们姑且树立恩惠,来等待有才能的人吧!。”
在中国古代的谥法中,布德执以曰“穆”,中情见貌曰“穆”。从秦穆公的所作所为来看,他实至名归。而经此一役,秦国的战力强盛与雍容大度开始传播天下,国际地位大增,秦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,由此开启。
春秋时期,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夷吾平定晋乱登上君位,晋惠公本答应奉上河西八城作为报答。不料,等他坐稳屁股,便翻脸不认人,不仅赖掉了河西八城,还杀死了拥立他上位的晋国权臣里克、邳郑及七舆大夫等人。最后只有邳郑的儿子邳豹爬荒山抄小道,白天不敢见人,晚上连夜赶路,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逃到了秦国,见到秦穆公,然后就像见到了久别的爹娘一样趴在地上大哭起来。
穆公吓了一跳,连忙问原因。
晋国通缉犯邳郑于是把自己父亲如何起义革命,最后英勇就义的事迹大书特书了一番,然后对穆公说:“晋侯背叛秦国而记恨小怨,清除异己诛杀大臣,百姓们都不拥护他。如果秦公愿意替天行道去将他赶走,然后去翟国迎晋国贤公子重耳即位,晋国百姓们一定会感激您的。”
秦穆公犹豫不决。夷吾这个小人,确实不得人心,当初他即位的第二年,周天子派卿士来到晋国颁布对新任晋侯的任命,按照礼节,他接受了周天子的委任状后,就应该执玉卑,伏地叩谢大恩。但夷吾自认大国,不肯应付,竟然只拜不叩,对周天子都如此,对其他诸侯自然更加倨傲,此等小人得志,各国君子都不喜欢他,莫非,这就是秦国安定晋国,扬威天下的一个机会?
秦相左庶长百里奚说:“不妥,晋若百姓不服,则必有内变。君且俟其变尔图之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
右庶长蹇叔也不同意:“没错,夫称霸者,应戒急用忍,现在晋国乱相未生,我国也无必胜把握,最好的办法是静观其变,以待良机。”
穆公低头沉思了一下,开始理清自己的思绪:晋侯不叩谢天子,得罪的只是周室,与晋人并无关系;他杀七舆大夫,杀的也只是异己,跟百姓并无关系,百姓没有理由反对他。而且,晋侯能如此迅速干净的除掉了国内的反对势力,这说明他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,断无邳豹所说的短时间产生内乱的可能,他这么说,无非是要借助我的力量帮他父亲报仇罢了。战争,是大事,必须建立在理智之上,不能让情绪和仇恨来左右自己。
这么一想,穆公便释然了,他对邳豹说道:“如果百姓都反对夷吾的话,他哪里还能杀的掉里克等大臣?这说明晋国上下还是一心的。邳豹,我看你也无处可去,不如留在我这儿当官吧,君子报仇十年不晚,夷吾此人多行不义,总有一天必自毙,你又何须急在一时呢?”
邳豹想想也对,自己通晓晋国内情,日后总有大作用,于是留在秦国当起了大夫,只要逮着机会,他一定要让夷吾这小子血债血偿。
秦晋的纠葛终于告了一个段落, 接下来三年,两国相安无事,穆公继续发展经济,积蓄力量;惠公则继续打压反对派,稳固自己的君位;日子平静的有些可怕。
公元前647年,秦穆公十三年,晋惠公四年,平静的日子终于被一个天灾打破了。
这一年的秋天,旱灾爆发,晋国的田里不产粮食了,到了冬天,大家把剩下的粮食都给吃光了,老百姓饿得嗷嗷叫,成天跑到惠公的宫外又是游行又是抗议,惠公被吵的失眠厌食神经衰弱,天天祭神求雨,并号召晋国富户与海外晋侨踊跃捐粮,但仍是杯水车薪,最后没办法,只好把大臣们叫来商量,看看去哪个国家打打秋风吧。
晋惠公的亲信吕甥说“要不咱们找齐国吧,齐侯怎么说也是一代霸主,对其他国家向来厚道,我们多说点好话求一求他,他一定会卖这个面子给我们的。”
惠公说:“我也不是没想过,只是齐国远在千里之外,等粮食来了咱们的老百姓们都饿死光了!”
惠公的另一位亲信郤芮说:“没错,要不我们去求秦国吧,那里比较近!”
吕甥说:“要去你去,我可不想去吃闭门羹,先前咱们不给他城池,早就撕破了脸皮,这会儿他看笑话都来不及,又怎么会给咱们粮食!”
惠公说:“这是你说的,寡人可不承认对不起秦国,寡人也从来没说过不给秦国城池,只是叫他等待,延缓交割的日期而已。现在,咱们就去找他们要米,他们如果不给,那就是是他们对不起我们,我们日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赖掉河西城池了!”
流氓其实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,明明是晋惠公先对不起人家,现在却把所有不是全推到别人身上,面对如此有文化的流氓,我只能说:佩服佩服!
于是,惠公派大夫庆郑拿了一块廉价玉当见面礼去找穆公要米。
庆郑来到秦国,一见到穆公,就哭丧着脸说:“秦公,我们晋国这次惨啦,老百姓饿得实在受不了了,您就发挥一下人道主义精神,可怜可怜我们吧!”
穆公问百里奚说:“井伯(百里奚字),你怎么看,我们该不该帮他们!”
百里奚说:“谁家没有个困难,这就是在寻常百姓家,左邻右舍的都会互相接济,何况我们还是姻亲之邦呢!总之,救灾恤邻,理义之常也,这才是王道。何况,这是晋君夷吾得罪于君,其百姓何罪?”百里奚是底层出身,他深深明白,自古以来闹灾,从来只听说有饿死百姓,没听说饿死当官的,更别说国君了,这又何必呢?”
“井伯说的对,寡人亦不忍以其君故,迁祸于民。”穆公点了点头,接着又问次卿公孙枝的意见。
公孙枝说:“我也这么认为,再说晋国得了我们的援助,以后就不会跟咱们作对了,万一他们不识好人心,忘恩负义,他们的老百姓就必然离心;这样我们就有道理讨伐他们了!助友邦,讨无道,这才是霸道,所以,主公应该帮助晋国。”
穆公又点了点头,正要答应,每天磨刀做梦都想砍惠公的邳豹跳起来大声反对说:“晋侯无道,天降之灾。乘饥而伐之,可以灭晋,主公,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!”
秦穆公说:“君子不乘人之危,智者不侥幸取胜,你小子呀,成天就想着给你老爹报仇!顾全一下大局好不好!”
邳豹老脸一红,顿觉羞愧不已,退到一旁反省去了。
于是,秦穆公大开粮仓,用船沿着渭水、黄河与汾水向晋国漕运救援物资,船队从秦都雍城一路连绵不断排到晋都绛城,也不知出动了多少水手与纤夫,只见轴轳相接,蔚为壮观,史称“泛舟之役”。
如此多的粮食和船只,如此大规模的内陆航道大运输,在先秦史上真是前所未见,看来此时秦国的农业和运输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,当已跃居国际先进水平,百里奚蹇叔二相功不可没。
晋国的老百姓们终于不用饿死了,他们吃着秦国的米,想着穆公的恩,心里美滋滋。而秦穆公施了恩,也得到了好名声;大家za.ba2q.BiZ69皆大欢喜,这事情本来就这么过去了,也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。偏偏上天嫌这不好玩,又跟大伙儿开了一个大玩笑,将本已和谐(至少是表面上的)了的两国关系,又推到了悬崖的边缘。
上天或许是要检验一下两国的友谊,又或许是要揭露一下夷吾的真面目,或许或许,或许这仅仅是一个巧合,第二年的冬天,晋国迎来了久违的丰收,而秦国却遭灾了。本来以秦国的国力,储备的粮食足以应对此等危机,不过去年为了支援晋国,仓库里的存粮也都光了,不过穆公一点也不着慌,因为他的心里有底:“井伯啊,幸亏去年我们给晋国粮食了,现在轮到我们有困难了,他们肯定会给我们粮食的!”
百里奚还没来得及答话,邳豹就忍不住插嘴道:“夷吾这个小人一向言而无信,当年不肯给我们城池,这次也一定不会给我们粮食。”
穆公不以为然:“胡说什么呢,粮食和城池怎么能是一码事!”于是仍满怀希望的派大夫冷至带着宝玉去向惠公要粮食。
惠公翘起二郎腿,问大家:“要账的人来啦,你们说寡人给还是不给呢?”
大夫庆郑当即说道:“去年秦国对我们雪中送炭,今年我们自当义不容辞,这有什么好讨论的,当然要给啦!”
另一位大臣虢射却说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割以河西之地,这是“皮”,还粮食给晋国,这是“毛”,连皮都赖掉了,给几根毛有啥用?这点小恩小惠,也消除不了秦的怨恨,白白让他们渡过难关,这又何必呢!要我说,欠一个也是欠,欠一堆也是欠,反正已经得罪了,干脆得罪到底!就现在,趁秦人饿的东倒西歪,揍他们,这叫趁火打劫,可捞上一票肥的!”(成语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典出于此)
庆郑苦劝道:“幸灾乐祸,是为不仁;忘恩怒邻,是为不义;不仁不义,百姓离心,何以守国?”
惠公不耐烦地说:“你别给寡人掉什么书袋!寡人可没秦人那么傻,去年这个时候,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,秦人却傻乎乎的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给了我们粮食,真是愚不可及!因此上天今年就惩罚他们,叫他们挨饿!要把秦国赐给我们晋国,寡人怎么能违背天意而不取呢?你们说是不是?”
于是,惠公不再听庆郑之言,不仅将秦使像条狗一样赶走,还派兵前去攻打秦国。
很难想象,因为坚守仁义道德乃至不知变通而惨遭失败的宋襄公,竟然和这位无情无义无信无耻的晋惠公处于同一时代。至少,在晋惠公之前,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渣的君主,而他与宋襄公两人命运的不同,也由此逐渐摧毁了中国人的道德根基。等到不择手段、毫无底线的越王勾践吞灭吴国称霸天下的时候,这个时代的秩序终于彻底崩溃,所谓至贱者无敌,大家都在赛着比拼下限,这个世界就完了。
却说秦穆公见冷至两手空空,哭丧着脸就跑回来了,便问他道:“怎么了,冷大夫,粮食要到了吗?”
冷至垂头丧气地说:“别提了,晋侯不但不肯给粮食,还乘人之危想要攻打我们。”
穆公不听还则罢了,一听此言,多年积压的怨愤忍不住集体爆发了。
跟以往不同,穆公这回动了真火了:
夷吾这个人人品不行,他早就听说过了,所以当年晋国负约不给城池,他也没有拿晋国咋样(其实根本也没怎么奢望晋国会真给),一是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战争是国家的大事,不能说打就打;二是因为夷吾毕竟是自己爱妻的弟弟,没有什么大仇怨,他也不好真的撕破脸皮来大动干戈;三是因为割地这么大的事,晋国不舍得给也情有可原,寸土寸金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。
可是这一次夷吾做得实在太过分了,拍着胸脯讲,他秦穆公对晋国那真的是没话说,要兵给兵,要粮食给粮食,就差把心掏出来给人家看看了,可是夷吾呢,什么好处都得了,却小气的连这一点儿粮食都不肯给,好,这也就罢了,我不去怪你,可是你怎么能倒打一耙,跑来趁火打劫呢!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,无耻之耻,无耻矣!
于是,秦穆公悲愤的一拍桌子,宣布出动兵车四百乘,亲征晋国,同时以邳豹为将,让他能够一雪家恨。
于是,秦晋之间第一场大战,韩原之战爆发。
按照秦穆公新聘请的上卿百里奚和蹇叔定下的大政方针,秦国本应该先发展经济,待到独霸西陲之后再去考虑称霸之事的。可是接下来晋国发生一件大事,改变了秦穆公的想法,让秦国的历史蓦然转弯。
公元前651年,是历史的转角。
这一年夏天,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地诸侯会盟,达到了他霸业的顶点,也达到了他霸业的终点。
可以想见,这场规模盛大的葵丘大会,一定大大刺激了秦穆公的求霸之心。
另外,在这次大会上,重要人物晋献公并没有参加,因为这个以铁血无情著称的枭雄,其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刻。
九月,晋献公病重将亡。没了主心骨,晋国乱了,秦穆公的心也开始躁动了。
按照晋献公的遗嘱,继承君位的是他最宠爱的美人骊姬的儿子,年仅十四岁的奚齐。不过他深知,自己杀死前太子申生,并驱逐了夷吾、重耳等庶子后,国内有很多人,特别是群公子的余党,都十分反对骊姬母子。所以,他临死之前将奚齐托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荀息,说:“寡人想让奚齐继承君位,可是他还年幼,大臣们都不服,恐怕要起乱子,你能帮寡人保住这个弱小的孤儿吗?”
荀息说:“臣一定竭尽全力,不成功,便成仁。”
唉,傻荀息啊,这种话不能随便乱说的,承诺了就得兑现,一不小心当真要丢了性命的,不过此时的荀息,应该早就有了杀身成仁的觉悟,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独有的“忠贞”。
献公闻听此言,知道荀息已将生命托付给了这个承诺,于是放心的死了。
但献公想得太美了,他以为只要有重臣荀息就能镇住场子,可是他错了,大错特错,他刚死,未及下葬,连尸骨都还没凉透,祸乱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。
发动祸乱的是已死的前太子申生的支持者里克和邳郑,其实他们一开始也不想见血,所以在造反之前跟荀息来了个和平谈判,里克说:“奚齐继位,不得人心,群公子旧部的愤怒已到沸点。天怒人怨,政变一触即发,你还是放弃奚齐吧,他当真有那么稀奇吗?”
荀息说:“我还能怎么办呢?一死而已。”
邳郑生气地说:“你怎么这么固执啊,你死了也白死,有什么用?再说,你以为你这样要死要活的我们就会怕了你吗?”
荀息说:“我知道这样没用,可是我不能违背对先君的承诺。”
二人见荀息这么不识相,甚是惋惜,说大家同僚一场,你何必呢?
荀息长叹说:我自己既然忠贞不贰,那又怎会拦住别人,不让别人效忠呢?
里克马上就听明白了。荀息只是要效忠,却未必效力,他是不会阻挡自己政变的,事实上他也无法阻挡。于是,一个月后,里克派人在晋献公的灵堂上当场杀死了倒霉孩子奚齐。
荀息听说了这件事,便想实现承诺自杀,骊姬赶忙派人阻止了他,说:“奚齐虽死,我妹妹不还有个儿子卓子吗,你再立他为君吧!”
荀息只好再把年方九岁的卓子立为国君,总算是顺利安葬了献公。
里克心想,我管你桌子还是板凳,照杀!
又一个月后,里克竟然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悍然杀掉卓子。
荀息再没有倒霉孩子可立了,只好兑现了自己先前的诺言,自杀了。
而美人儿骊姬没了靠山,也只好投水而死,至此,晋国群龙无首,谁来当国君收拾这个烂摊子,this is a big problem。
按照政变首领里克的意思,他想让公子重耳来收拾这个烂摊子,因为重耳是长子,可惜重耳不肯淌这个浑水,何况这个里克心狠手辣,连弑二君,也实在让人心里打鼓。
重耳不肯蹚浑水,他弟弟夷吾想,不过他也怕权臣里克加害于他,于是他想在国外找一个靠山来帮忙,夷吾和他的首席谋臣吕甥商量了半天,决定找他大姐夫秦穆公帮忙。
要别人帮忙就得送礼,这个社会没有好处,谁也不会去做活雷锋。天生的大阴谋家夷吾深深明白这个道理,便派他的第二号谋臣郤芮带了厚礼去贿赂秦穆公,并跟穆公约定:“我如果真能顺利登位,愿意割让晋国的河西八座城池给秦国。”另外夷吾还给里克和邳郑各写了一封信,答应事成之后给里克汾阳之地,给邳郑负葵之地。
秦穆公早就有帮晋国平定内乱的心思了。
一直以来,秦穆公的理想就是称霸中原。但是东邻晋国却如一块巨大的屏障挡在东方,绕不开,吃不掉,穿不透,严重阻碍着秦国的东向发展。如果能得到河西八城,就可将秦国的势力扩展到黄河沿岸,并能借助夷吾参与中原事务,最终打开扼住秦国咽喉的这只巨手,东进争霸,指日可待。另外,秦定晋乱,也有经济利益的考量,与商鞅变法以后秦人热衷耕战不同,春秋早期的秦人是靠东西贸易起家的,保障与晋国贸易线的安全非常重要(注1)。所以秦穆公心之念之,甚至号称这是上天交给他的使命(注2).
注1: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秦文、德、穆居雍,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。” 注2:见《史记 封禅书》:“秦穆公立,病卧五日不寤,寤,乃言梦见上帝,上帝命穆公平晋乱。受书而记藏之府。”于是,秦穆公爽快地答应了夷吾,不久就命令大臣公孙枝带领战车三百乘,护送他回国继位,这就是晋惠公了。
大功告成,公孙枝便依约向晋惠公索要河西八城。
没想到惠公这个当口却想反悔了,他找来了自己的几个谋臣前来商量此事。
头号谋臣吕甥是个逻辑鬼才,他分析了一下,说这地不能给,当初晋惠公在梁国时,晋国非晋惠公之晋国,所以无权割地给秦国b9.ba2q.BiZ69而如今晋惠公既已入主晋国,则晋国乃晋惠公之晋国,所以也不能批准前公子夷吾的割地申请哪。二号谋臣郤芮说:“吕甥说得好,况且,河西之地乃是先君一枪一炮辛辛苦苦打来的,就这么便宜了秦国,我们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。”
这俩小子翻脸真比翻书还快,一旁的里克打心里鄙视他们,说:“既然如此,你们先前干吗答嘛人家,现在答应了又不给,这不是言而无信吗?”
郤芮大声说:“主公你不要听这家伙的,此人阴险之极,他是怕主公不给他汾阳之地,所以才这么帮秦国讲话,哼,我还不知道你!”
里克真是有理难言,当场被挤对地说不出话来。
其实晋惠公找大家来商议,并不是讨论给不给的问题,而是讨论用什么托词来回复穆公,因为,他压根儿一个城池就不想给秦国,于是他说:“既然大家都同意不给,那么吕甥,你为寡人想些词句写封信来推托秦国吧,要好好注意用词,千万不可惹恼了秦公。”
吕甥身为惠公的首席谋臣,笔杆子当然有一套,他的信是这么写的:“当初我是把河西地许给您,才有幸回国立为国君的,不过大臣们都说:‘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,属于晋国;而你当时逃亡在外,晋国还不是你的,你凭什么将不属于你的东西许给别人?此乃私约,晋国法律不予承认!’寡人力争也无用,所以向您道歉,请你一定要原谅我,寡人也是被逼无奈的啊。”
信写好了,谁去送呢,晋惠公眼睛一转决定派邳郑去,邳郑是里克集团的二号人物,支走一个,单留一个要对付起来就容易得多了。而且,这封绝情书送到秦穆公手里,秦穆公一生气,说不定直接就把邳郑给砍了,这也省得寡人动手了不是?
果然,邳郑这边一走,晋惠公就动手了,他派人将里克家团团包围,并遣一使者向里克喊话说:“如果没有您,寡人就做不了晋君。尽管如此,可您连杀了两个国君,逼死了一个大夫,做您国君,岂不也太难了吗?”
里克一声冷笑:“果然是胡诌,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,夷吾小人,我总算看明白你了。”(成语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典出此处)
说完,大哭三声,自刎而亡。
里克死后,他的家人也尽数被杀,但见火光冲天,映红了天边的晚霞,景色美极了。
另外一边,身在秦国的邳郑得知了里克的死讯,进退两难,最终,他决定找晋惠公的大债主的秦穆公投诉,让秦国老大站出来主持主持公道,惩治晋惠公这个失信分子。
于是,邳郑见到秦穆公后,先把惠公的信交给他,说:“河西八城吾主不打算给君侯你了,所以特派外臣来给您道歉。”
秦穆公飞快的看完了信,气得说不出话来。见过耍赖的,没见过如此厚黑的,这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?
这也难怪秦穆公懵逼。当时还是春秋初年,离三代不远,中国人还没学会玩弄阴谋诡计,一个个尚颇为淳朴,晋惠公这帮人几乎可以说是做事不择手段的创始人,秦穆公也算是大开眼界了。
这时邳郑又说:“吾主不但赖掉了您的城池,还赖掉了我和里克的封地,不仅如此,他还杀了里克,因为只有死人,才不会找他要土地。而这所有的这一切,都是吕甥和郤芮这两个小人给他出的鬼主意。君侯您不如派我把他们两个骗到秦国来宰了,断了晋君夷吾的羽翼。然后咱们里应外合,君侯派兵送重耳来晋国即位,我自率本部人马在国内起事,齐心协力,把这死不要脸的夷吾赶下台!”
秦穆公心想,还是你们晋国人懂得怎么搞阴谋诡计啊,寡人自愧不如。
于是,邳郑领着秦国使者一起回到了晋国,见了晋惠公,送上了国书和重礼。
惠公展开国书,只见上面写着:“咱们俩国是姻亲哪,是一家人,一家不说两家话,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,你的东西也就是我的东西,所以河西之地给不给其实也无所谓。你的大臣们如此忠心耿耿,寡人真是为你高兴啊,所以想请吕甥、郤芮两位大夫来我们秦国进行国事访问,以促进两国睦邻友好关系。”
惠公面带喜色的对秦国使者说:“秦主真是大方之人啊,不但不要土地,还送了这么多礼给寡人,这叫寡人怎么好意思啊!寡人即刻就派吕、郤二位大夫准备重礼回访贵国,具体事宜,待我们君臣商议一下再定。”
然而,等到秦使下朝,惠公突然沉下脸来,冷笑一声说:“秦君和邳郑真是太天真了,此等浅显阴谋,寡人岂会看不出?”
郤芮、吕甥等人忙跪了下来,齐声说:“币厚言甘,此必邳郑卖我等于秦。主公英明!”说完都擦了擦头上的冷汗,心想不愧是咱们培养出来的主公,目光如炬啊,秦君、邳郑这些小麻雀,还想斗过咱们这帮老家巧,做梦!
另外一边,邳郑浑然不知自己的阴谋已被权谋大师晋惠公知悉,仍去找了申生党的重要骨干“七舆大夫”(注3)。连夜密谋驱赶夷吾迎回重耳的造反大计。
注3:申生曾做过晋下军统帅,手下有副车七辆,每车一大夫主之,谓之七舆大夫。次日早朝,百官行礼已毕,惠公突然问邳郑道:“你为什么要把寡人赶走让重耳来当国君,请问寡人到底是犯了什么罪啊?”
邳郑一下子懵了:糟糕,事情败露!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纰漏?难道我们中间出了叛徒?不管,来个抵死不认,没有证据,量他们也不敢当朝杀了我。
“主公你说些什么呢,我怎么一点也听不懂啊!”邳郑装傻说。
“装,你就装!”惠公冷笑,“昨夜你与七舆大夫在府中的密谋,全都被咱的大内密探007偷听到了,要不要寡人一字不漏地背给你听啊!”
邳郑面如死灰的软倒在地,心里那个恨哪,早知如此,真不该招这家伙入主晋国,现在全完了!
晋惠公鄙视的看了地上的邳郑一眼,开始一个个念七舆大夫的名字,命武士抓人。那一个个名字,就像死亡丧钟一样敲打在众人的心头,大家面面相觑,有口难开,朝堂上气氛压抑,凝结成冰。
惠公喝道:“全都给我押出去砍了,一个不留。”
这时里面突然有人大叫:“我对党国有过大功,我对主公有过大恩,你们不能杀了我!”
惠公抬头一看,只见那人正是七舆大夫中的贾华,不由一愣,想起了旧事。
原来当年晋献公认为儿子们想造反,特意派了贾华去攻打夷吾的封地,贾华当时好心放水,网开一面,放其突围,算得上对他有活命之恩。
吕甥大声道:“当年先君叫你杀主公,你却私心放水,此乃不忠于先君;如今你又私通秦君与重耳,密谋篡位,此乃不忠于主公,罪加一等!如此反复小人,不但不应该免死,还应该双罪并罚,死两次!”
大家忍不住小声笑起来了,死两次,亏你讲得出来,你死两次给我看看。贾华却没心思笑,他心里郁闷极了,他妈的,我放了你还有罪,早知道不放你了!
惠公白了吕甥一眼,大声道:“好了,不要笑了,这是在杀人呢!贾华,你放心的死吧,我会怀念你的,你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。”
贾华心里骂遍了惠公祖宗十八代,谁要你这家伙怀念了,还要活在你心中,我还不如赶快死了算了,省得被你恶心,到黄泉路上还要吐个不停。
“列位大夫,我可是真心的啊,你们咋就不相信呢?”惠公接着恶心大家。
“啊……求求你不要再恶心啦,我们不想活了!”七舆大夫们疯了般大叫着爬起来,撞墙的撞墙,自刎的自刎,上吊的上吊,朝堂上一塌糊涂。
惠公一声冷笑,“哼,跟我斗,你们还嫩了点儿,”说着起身向外边走边对吕甥说道:“等他们都死干净了,你把这里收拾一下,然后派人去到他们家里把他们一家老小全都给干掉,一个不留!”
于是,晋都全城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,许多大臣都逃到翟国去投靠流亡公子重耳,以继续想法儿颠覆晋惠公政权;只有邳郑之子邳豹,独自逃亡到了秦国去找秦穆公,因为他认为,只有秦穆公才能帮他杀了惠公夷吾,为自己的父亲报仇。
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,晋国人相当热衷阴谋与内斗,从春秋初年的曲沃代翼开始,晋国公族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内斗,即便晋献公杀太子,尽逐群公子,仍没有解决这个问题,反而让内斗愈演愈烈,甚至波及到了异姓卿大夫之间。后来晋文公重耳即位,短暂的缓解了这个问题,但数代之后,晋国公卿之间又开始了没完没了的争斗,最终晋国公族出局,卿族则拼到最后只剩韩赵魏三家,将晋国瓜分,这才算完了事儿。
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?一代如此也就罢了,为何代代如此?这就不只是人的原因了,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这个深层次的原因,就需要从晋国的地理方面去深究了。晋国处于太行山区、吕梁山区以及黄河、汾水、沁河之间,国土被分割成一片片破碎的谷地,被河流一个一个串在一起。所以人们常用串珠盆地来形容山西。
这样的地形,好处是每个盆地内部地势平坦,且有一条大河流经,水资源充裕,沃野千里。人口环境承载能力强。缺点则是每个盆地板块相对独立封闭,在交通落后的古代,相当容易形成各种割据势力;而且晋国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核心地带,其都城数百年间在唐、晋、曲沃、绛、翼、新田等地迁来迁去,“强干弱枝”根本无从谈起。所以在分封体制的春秋时代,各大家族有兵有粮,且自成一国,内斗无从避免,肢解势在必行。
关于诸葛亮为何要用马谡为前锋去守街亭,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的政治理念高度一致。
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时就说,想要“兴汉室,成霸业”,就必须“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。”但是,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,在整个两汉时期,朝廷一般都奉行民族高压政策,认为蛮夷戎狄都是野兽一般的低等民族,要么压榨奴役(注1),要么驱逐(注2),要么人道毁灭(注3),正所谓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戎狄豺狼,不可厌也!诸葛亮竟然还想和他们合作共存、平等相处,这怎么可能呢?
注1:如孙权残酷镇压山越,将其强者为兵,羸者赐予江东大族为私人部曲,吴臣薛综说这就叫“荡涤山薮,献戎十万。野无遗寇,邑罔残奸。既扫凶慝,又充军用。”(见《三国志 诸葛恪传》) 注2:见《后汉书 公孙瓒列传》:"职统戎马,连接边寇。每闻有警,(公孙)瓒辄厉色愤怒,如赴仇敌,望尘奔逐。"及《三国志 曹彰传》:"(曹)彰谓左右曰:‘丈夫一为卫、霍,将十万骑驰沙漠,驱戎狄,立功建号耳,何能作博士邪?’" 注3:如司马懿讨平辽东时,曾“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,以为京观。”(见《晋书 宣帝纪》)但这就是诸葛亮的理想,他就是想创建一个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理想国。在这一点上,刘备和他是同路人(注4),此外再有一人那就是马谡,马谡入蜀后,曾常年担任越雋太守,对诸葛亮的民族政策了解很深,所以当诸葛亮征南中之时,马谡送之数十里,并献计道:
"南中恃其险远,不服久矣,虽今日破之,明日复反耳。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。彼知官势内虚,其叛亦速。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,既非仁者之情,且又不可仓卒也。夫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,愿公服其心而已。"诸葛亮感觉到蜀汉群臣之中,只有马谡最能领悟自己的治国理念,所以极力想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,所以让他督领偏、裨将军王平、张休、李盛,黄袭等诸军为前锋,前去据守街亭,阻击张郃。并安排将军高翔驻扎在街亭稍后的列柳城,以为掎角之势。
注4:刘备多年转战天下,手中的核心主力便是“幽州乌丸杂胡骑”(见《三国志 先主传》)与号称“西方上兵”的“白眊兵”(见《诸葛亮集》)。另外在夷陵之战时,刘备也得到了武陵蛮王沙摩柯的鼎力相助。诸葛亮对马谡寄予了厚望,然而马谡却让他失望了。马谡虽然在军计上才器过人,能与诸葛亮侃上三天三夜不带重复的,但在心理素质上并不具备统帅资质,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抗压性太差。
这也难怪,面对“识变数,善处营陈,料战势地形,无不如计,自诸葛亮皆惮之”的曹魏名将张郃,面对足足五万曹魏精锐中央禁军,换做谁也无法泰然处之。但诸葛亮怎么也没想到,马谡一到街亭心态就崩了,“举措烦扰”,焦虑,烦躁,方寸大乱。
因为前方斥候告诉他,张郃的前锋骑兵离此已不到百里,估计次日就会杀到。马谡顿时产生了畏缩心理,虽然诸葛亮千嘱咐万交代,让他据守街亭城,但此城虽原是略阳县治,却久已废弃为亭,城墙年久失修,又战事陡起,百姓也逃散一尽,一眼望去,田间长满杂草,城垣与民居则覆盖在尘灰里,发出腐臭的气息,总之,整个城镇毫无生机,到处透露出荒芜和破败。
马谡感觉在这里完全没有安全感,于是想带着大部队要去城南的山上扎营据守。裨将军王平一看不对,赶紧劝谏,说这山上没水,咱们上去会被困死啊!还是应该据守街亭城,可就近略阳川水(即今清水河)取水,保证汲道安全,这样才更加保险哪!
图:关陇大道与略阳川水
王平,字子均,巴西宕渠人,出身板楯蛮,所以虽然长于军旅,却没什么文化,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,是个大文盲。更糟的是,他在曹操征张鲁时曾随巴中七姓夷王投降曹魏,后来又在曹刘汉中之战时率部投降回蜀汉,反反复复,人生有了污点,所以在蜀汉升迁极慢,十多年前在曹操那里他就是假校尉,如今却还只是个裨将军,手底下只有一千多人。
所以,马谡压根就看不起王平这个大老粗,对他的劝谏也不屑一顾:王兵哥,我看你是王宝强吧,打仗咋能这么木呢!丞相只要我们守两三天就会赶到支援(注5),两三天这汲道就能丢了?丢了也没事,抢回来不就是了?当年项羽破釜沉舟,韩信背水一战,这在兵法中就叫作“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”,韩信还说“此所谓驱市人而战,置之生地,遇敌皆走,宁得而用之乎?其势非置之死地,使人人自为战,是故勇气百倍,可以一敌十也。”《孙子兵法》也说:"凡处军相敌,绝山依谷,视生处高,战隆无登,此处山之军也。欲战者,无附于水而迎客,视生处高,无迎水流,此处水上之军也。"再说了,我们蜀汉军队擅长山地作战,且以弩兵为主,战斗力与战斗经验都远不如曹魏骑兵,所以必须跑山上去,居高临下向下射击,曹魏骑兵能奈我何?你个许三多你懂么你!?
注5:诸葛亮确实只要两三天路程就能赶到了,据西晋袁淮《袁子》记载,马谡大败时,诸葛亮距街亭只有数里了。(亮之在街亭也,前军大破,亮屯去数里)图:红色为蜀汉进军路线,黑色为曹魏进军路线
王平虽然不识字,但平常也叫人给自己读“史、汉诸纪传”,并颇能领会其精神,“往往论说不失其指”;马谡说王平啥也不懂那就大错特错呢了。王平认为,我们只是普通的武将,按部就班、遵履法度就行了,不要去学韩信项羽这样的军神。要知道项羽在破釜沉舟之前,已是百战名将,而且杀宋义、夺军权,在军中有相当高的威望;而韩信在背水一战前也已有“暗度陈仓”、”木罂渡河“等神奇战绩,士兵们对他们既崇拜、又信任,所以才愿意拼上性命绝地反击,因为他们知道统帅无论如何都会给他们带来胜利。而我和你则一个大老粗、一个弱书生,从来没打过啥牛逼仗,凭啥要求士兵跟着我们绝境求生啊,没有人会这么找虐的。
然而,陷入焦虑中的马谡啥话也听不进去,更不会信一个“王宝强”的话,仍是坚持把部队驻扎在南山上。第二天张郃杀到,一看这情况心里就有底了。张郃毕竟是张郃,他在韩馥手下打黄巾的时候,马谡都还在他娘肚子里呢!这对阵就不是一个level的,果然,魏军也不攻山,只将南山团团围住,并切断了山下的水源与汲道。而由于南山的山体高度不够,没有形成永久性泉水,汉军只能下山取水,否则都得渴死,于是马谡派出敢死队,冲下山去欲打通汲道,却遭到曹魏军队顽强阻击,冲了好几次都被打了回来,蜀汉军队没水喝,又渴又累,竟而军心崩溃,“众尽星散”(见《三国志 王平传》)。就连统ac.ba2q.BiZ69帅马谡与张休、李盛等将军都跑没了踪影,即《云别传》所谓“兵将不复相录”,也就是被打散了建制,将不管兵,兵找不着将了。只有王平所部一千多人建制完整,鸣鼓自持,且战且退,张郃也没想到蜀汉军队会败得这么快,害怕后面有伏兵,所以保险起见,未予追逼。王平于是一路收合各营溃兵,与诸葛亮在后方会师。
诸葛亮真是气爆了。刘备在临终前就跟自己说"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。"自己还不信,结果呢?被打脸了吧!败也就败了,最糟糕的是这怂蛋竟然弃军而逃,导致了“士卒离散”的崩溃状况(见《三国志 马谡传》),其乱流乃至牵动蜀汉全军阵脚,高详竟也在列柳城被魏将郭淮所破,事已至此,就连诸葛亮也无法组织有效反击了。除了撤退,他已别无选择。
而由于诸葛亮这边败得太快,赵云箕谷一路应变不足,也遭到曹魏优势兵力攻击;好在赵云率亲卫亲自殿后,这才使得箕谷全军整建制的退回汉中,并保住了大部分军资辎重,虽有损失,但不致大败。看来,赵云虽应变不足,称不上奇谋名将,但至少和王平一样能够镇定从容、约束兵将、遵法持重、稳扎稳打。基于此,诸葛亮在战后赏罚分明,对自己贬为后将军;而对于弃军而逃的马谡、张休、李盛等人予以诛杀,不遵法度的黄袭予以夺兵,包庇马谡的向朗予以免职,战斗不利的赵云予以降职,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。只有王平一人升职并得到重用。经此一役,诸葛亮看到王平虽是个文盲,但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与坚定的作战信念,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,于是不仅将他由裨将军升任讨寇将军,加拜丞相府参军,统率蜀汉最精锐的山地部队——五部“无当飞军”万余人并兼管营中事务,而且爵封亭侯,成为蜀汉军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。虽然就在几天前,大家还以为这颗新星是马谡。
总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似乎相当可惜,好像就因为马谡一个低级错误,导致大好局面一朝尽丧。其实,此次北伐的失败并不完全归咎于马谡。是,马谡丢了街亭,导致大量魏军上陇,于战局不利;但诸葛亮第二次出陇西时,也未能及时阻断司马懿上陇,却仍能与魏军周旋于陇上数月,还颇占了一些上风。可见此次北伐失败,还有更关键的原因,那就是蜀汉军队从上到下的战斗素质不够与心理准备不足。正如诸葛亮在战后上表后主欲自贬三级时所言:
"臣以弱才,叨窃非据,亲秉旄钺以厉三军,不能训章明法、临事而惧,至有街亭违命之阙,箕谷不戒之失。”诸葛亮说,此次北伐自己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“训章明法”,对部队的军纪重视程度不够;另外,孙子曰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。统兵者应该戒慎恐惧,谋定而后动,可诸葛亮被开局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,不能“临事而惧”(注6),反在分兵略地时将摊子铺得太大,乃至应对仓促,没能集中兵力阻击张郃,后又用人不当,军纪不明,导致街亭稍有挫败,便产生了崩溃效应,将领逃亡,“士卒离散”、“兵将不复相录”。归根结底,蜀汉多年积攒的老兵宿将在夷陵一战中已损失殆尽,诸葛亮现在带的兵大多是这几年征召的新兵,将领的战斗经验也不足,最多南征过“南中”,跟南蛮打过几场小儿科似的战争,与身经百战的曹魏骑兵没得比。打打顺风仗还行,一碰到逆风局就拉稀了。只有跟着王平多年征战的板楯蛮还有赵云的亲兵团颇有战斗经验,兵将间也在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形成了默契与信赖,打多难的仗都不怂,这才是蜀汉北伐的脊梁,必须作为中流砥柱培养。可惜赵云老了,没过两年就死了,另外同时期还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宿将老兵(注7),王平这样的军事人才越来越少了,诸葛亮感觉自己太难了。
注6:典出《论语·述而》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 注7:见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自臣到汉中,中间期年耳,然丧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及曲长、屯将七十余人,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余人。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,非一州之所有;若复数年,则损三分之二也,当何以图敌?”另外,据《汉晋春秋》记载,诸葛亮还总结此次北伐经验说:
大军在祁山、箕谷,皆多于贼,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,则此病不在兵少也,在一人耳。今欲减兵省将,明罚思过,校变通之道于将来;若不能然者,虽兵多何益!自今已后,诸有忠虑於国,但勤攻吾之阙,则事可定,贼可死,功可跷足而待矣。诸葛亮认为,北伐失败的最大原因不是兵少,而是兵将素质不够网络平台配资,纪律稀松。所以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是“减兵省将,明罚思过”,即裁掉一些弱兵,精简掉一些实在不会打仗的庸将,明确赏罚,反省过失,只要能够改掉这些缺点,蜀汉北伐仍然大有可为!
发布于:河南省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